About Urban Archeology and Recording Machines
畢業設計前期思考:關於都市考古學與紀錄機器
2019.2-6
畢業設計前期思考:關於都市考古學與紀錄機器
2019.2-6
荒謬都市發展之下的荒謬地景,龐大的都市基礎構造在都市間穿梭,高架橋形成無形的邊界。都市的歷史被不斷複寫疊合之下,台北逐漸成為非現實且荒謬的存在。
研究議題:1980年代後的快速發展與鐵路地下化,使台北的都市面貌不斷的轉變,過往的空間斷片在地景上若有似無地殘留在生活之中,都市中的空間記憶產生巨大的裂痕。
設計策略:雙層牆作為乘載都市記憶的空間載體,至今不斷地複寫層疊,如同一台都市的紀錄機器,橫跨一個時間軸線,是不屬於任何時間的觀測者,亦是都市的縮影。
作為一種都市現代考古學,如何串聯起過去的空間斷片?
立場與論述 / Statement:
座標與符號:人類仰賴座標與符號來形成空間,透過對照他者來形塑自我;反之,在無邊際的天空與大地之間的游牧者空間 (Spatialization) ,人們缺乏定位的空間組織時,則會失去方向與秩序。為了機能服務、追求效率的都市移動工具,過程被取代,形成點對點的符號空間經驗,瓦解了與地面的聯繫和對座標的認知。
都市與時間切片:地圖是對都市的切片紀錄,複製世界的拓印文本,紀錄的失真使地圖成為一個客觀寫實的平面。隨著時間疊加,真實世界不斷被複寫,而我們仍認為客觀的地圖符號是一種反映真實的媒介,將新的都市面貌建構在這失真的地圖之上。
圖層與記憶:失真的地圖相互層疊,疊合成為現今的都市,遺失的圖層則是過去都市的記憶,這些過往的空間斷片隱約的殘留在身體經驗與地景之中。
牆成為變遷之下紀錄的參與者與見證者,符號的轉變反映都市的慾望,不同的角色、速度、時間、物件在這之間穿梭,跨越邊界的那一剎那,形成另一個他者。空間被重新複寫,歷史成為了機能,機能圍塑成場域並產生符號,符號使我們能夠記憶,在失憶之城之中看見隱藏在背後的空間,疊合了各時代的樣貌,一個都市的紀錄機器。
都市事件、場所精神為永恆的象徵,永恆的暫時性是照映這座都市的鏡子,亦是一座看不見的城市。
©2020 BY HSIUNG I YAO
TungHa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/ Team Mixⁿ
TungHa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/ Team Mix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