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-Imagined Spaces:Thickness of Boundary
2019.7
計畫|109年度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『建築與景觀設計組』
主辦|成功大學建築系
評圖|Nicholas Boyarsky (Boyarsky Murphy Architects) / Fei Wang (Syracuse Architecture) / Jenna Al-Ali (CRAB Studio)
基地|東海大學一校區北面圍牆
機能|複合都市事件探討
以Re-Imagined Spaces為題,重新思考對既有空間本質的想像,轉換其機能、秩序、場域、透明、公共性等原有空間狀態,探討都市物件中事件發生的新的可能性。
在這個脈絡之下,我想討論的是面對巨型都市的快速擴張,人類建設的力量壓縮到地理學上的極限,空間與空間邊界扮演的角色不再是過去的一刀兩段的情形,移動穿越的空間經驗過程消失。當代的都市尺度框架下,速度的變化加劇,邊界是否可以成為乘載都市記憶的載體?
因此設計提出一個對於「邊界厚度」的新系統,重新詮釋面轉換於體的過程,模糊內外之間的界線,透過活動的參與、身體移動的經驗,不僅是賦予產生各式事件的空間,同時也是一台紀錄都市變化的機器裝置。
2019.7
計畫|109年度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『建築與景觀設計組』
主辦|成功大學建築系
評圖|Nicholas Boyarsky (Boyarsky Murphy Architects) / Fei Wang (Syracuse Architecture) / Jenna Al-Ali (CRAB Studio)
基地|東海大學一校區北面圍牆
機能|複合都市事件探討
以Re-Imagined Spaces為題,重新思考對既有空間本質的想像,轉換其機能、秩序、場域、透明、公共性等原有空間狀態,探討都市物件中事件發生的新的可能性。
在這個脈絡之下,我想討論的是面對巨型都市的快速擴張,人類建設的力量壓縮到地理學上的極限,空間與空間邊界扮演的角色不再是過去的一刀兩段的情形,移動穿越的空間經驗過程消失。當代的都市尺度框架下,速度的變化加劇,邊界是否可以成為乘載都市記憶的載體?
因此設計提出一個對於「邊界厚度」的新系統,重新詮釋面轉換於體的過程,模糊內外之間的界線,透過活動的參與、身體移動的經驗,不僅是賦予產生各式事件的空間,同時也是一台紀錄都市變化的機器裝置。
©2020 BY HSIUNG I YAO
TungHa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/ Team Mixⁿ
TungHa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/ Team Mixⁿ